2014年珠海市政府工作報告(全文)_一包養價格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b4823e81f940.82697850.

二、 2014年工作安排

綜觀當前國內外發展環境,世界經濟仍處于深度調整期,維持緩慢復蘇態勢,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全面深化改革將釋放經濟增長新動力,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較好基礎。但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具有長期性,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綜合判斷我市今年發展局勢,機遇和挑戰并存,總體上還處在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認真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抓住機遇、奮發有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以改革破難題,以改革促發展,以改革贏紅利,切實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努力推動經濟更有效益、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今年做好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和市委的各項決策部署,以全面深化改革為統攬,深入實施“藍色珠海、科學崛起”戰略,堅持穩中求進、提質增效,堅持深化改革、增強動力,堅持民生優先、富民惠民,促進經濟穩中提速提質,促進產業加快轉型升級,促進民生福祉持續改善,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加快建設生態文明新特區、科學發展示范市。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指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 1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 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 1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 20%,外貿進出口增長 8%,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增長 8% ,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 12%,城鄉居民收入增長 10%,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和城鎮登記失業率分別控制在 3%和 3.2%以內,節能減排完成省下達的任務。

今年政府工作的重點任務是:

(一)推進經濟發展提速提質。

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創新平臺建設,促進一批科研機構落戶,新增一批工程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加快建設中科院廣州技術轉移中心珠海中心、留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等項目。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標準化和品牌戰略,推進“質量強市”和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建設工作。探索建立知識產權交易機構,試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支持探索設立科技創新銀行。落實《人才開發促進條例》和“藍色珠海高層次人才計劃”,新引進和培育一批高素質人才。

保持投資合理較快增長。今年“十大包養網重點工程”計劃安排項目 126項,總投資 424.2億元。強化項目建設服務保障,推動重點產業項目投產達效。協調推進格力商用空調、中海油精細化工園、 3D打印特色園等一批重點項目。促成 中海油天然氣熱電聯產、碧辟三期、中國北車珠海基地等一批項目竣工投產。推動深水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一期、 LNG接收站一期、佳能新工廠首期等一批新竣工項目投產達效,形成新的增長點。

積極擴大消費需求。發揮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首期開業的帶動效應,促進旅游、餐飲等消費快速增長。促進信息、環保、文化、健康等新興消費,發展養老服務、醫療保健、教育服務等新興服務業。發展電子商務,鼓勵商貿企業開展網上銷售,建設電商園區和電商綜合服務中心,吸引品牌電商服務商進駐,孵化本地服務商及網商品牌。推動華發商都、富華里、心海州等主城區商業綜合體投入運營,加快金灣、斗門、高新、高欄等區域大型商業載體建設,新改造提升一批農貿市場。

穩定外貿進出口發展。發揮外貿促進政策綜合效益,加快通關、結匯、退稅速度,加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進出口保險支持力度,扶持企業擴大進出口。重點支持高新技術產品和一般貿易出口,擴大進口倉儲、轉口貿易。培育發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包養企業等外貿新業態。發展進出口企業總部和服務外包產業,加快建設保稅區進出口商貿服務基地。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促進企業向我市轉移高附加值產品和研發、銷售環節。支持企業“走出去”,開展海外并購和設立分支機構,擴大海外市場份額。

提高招商引資質量和效益。 開展定向招商、產業鏈招商、以商引商。 設立境外招商代表,推行駐點招商和代理招商。強化產業政策引導,鼓勵各類資本資金更多投向“三高一特”產業領域。立足橫琴優勢推進總部企業招商,引進一批現代服務業和金融類企業,形成總部經濟集聚效應。

促進各類企業競相發展壯大。進一步落實和創新政策措施,培育大型骨干企業,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扶持中小微企業。動態實施大型骨干企業和重點民營企業培育目錄,推動年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企業成倍數遞增。推進中小企業孵化器和創新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重點幫扶成長型和科技型中小企業。鼓勵銀企開展戰略合作,支持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新型金融機構發展,設立政府注資的民營企業股權投資基金,為各類企業投融資提供更多扶持。擴大市場準入“平等待遇”,清理規范涉企收費項目,完善服務企業的“綠色通道”、“直通車”工作機制,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和工商類社會組織的引導服務作用,促進企業減負增效、發展壯大。

(二)增強“三大引擎”發展帶動力。

實現橫琴開發五年大變化。積極申報粵 港澳自貿試驗區,率先研究制定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等創新制度,加快推動《橫琴產業優惠目錄》等一批新細化政策出臺。加快推進已落戶和在建的 61 個重點項目,爭取開工建設橫琴國際廣告創意產業基地、麗新星藝文創天地等項目。建設包養網粵港澳金融創新改革實驗區,支持跨境人民幣銀團貸款、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等金融合作創新項目,推動設立和組建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合資全牌照證券公司等新型法人金融機構。促進多元化市場體系發展,爭取橫琴國際商品交易中心、稀貴金屬交易中心盡快開業。完善基礎配套,改造橫琴大橋,推進橫琴二橋、橫琴第三通道等項目建設,建成橫琴口岸過渡期通關設施主體工程。

推動高欄建設第三代港口。積極創建國家級生態工業示范園, 申報高欄港綜合保稅區。 深化西江戰略,拓展內外貿航線,構建以多式聯運為依托的港口供應鏈戰略格局。推進 15萬噸級主航道改擴建、大型石化碼頭和糧食碼頭、 10萬噸級集裝箱碼頭建設。加快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清潔能源、現代化工和港口物流等產業集群, 促成一批新項目開工建設、一批在建項目竣工投產。

建設國家一流高新區。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和科技創新海岸加快發展。啟動甜心寶貝包養網智能電網、醫療器械和高端電機制造專區建設,構建若干特色園區。建設科技金融創新試驗區,健全科技金融產品創新和服務體系,推動科技型企業上市。實施孵化器倍增計劃,建設火炬中心南方基地、創新廣場、珠海信息港、清華科技園二期等項目。加快推進金山總部、前環總部基地等項目建設。

打造特色品牌園區。加快包養行情航空產業園發展,增強通航飛行服務站包養功能,完成通用機場建設前期工作,開工建設白龍河尾圍填造地等工程,新引進一批重大航空項目,擴大航空產業規模。高水平辦好第十屆中國國際航空包養行情航天博覽會,提升航展品牌效應。加大富山工業園招商和建設力度,著力在生物醫藥、環保產業、裝備制造、高端新型電子信息、新材料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實施萬山海島開發五年總體方案,爭取實現港澳游艇自由行,推進東澳玲玎海岸、桂山島旅游集散樞紐、大小萬山高端旅游區、萬洋游艇俱樂部和游釣休閑漁業區建設,發展游艇、海釣等海島海洋高端休閑旅游業 。推進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臺灣農民創業園等園區建設,加快發展特色生態農業。

(三)推進交通建設“三年大會戰”。

完善城市大交通骨干路網。突出抓好“三年大會戰”交通工程的進度和質量,確保到 2016年形成與港珠澳大橋緊密銜接的主骨架路網。配合國家和省加快建設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及其連接線、西部沿海高速支線延長線包養網等項目。繼續推進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工程、金琴高速等在建項目。開工建設 香海大橋、洪鶴大橋、鶴州至高欄高速、南屏二橋、白石橋、有軌電車 1號線二期等項目。建成疏港鐵路專用線一期、梅華西立交、珠海大道金灣立交等項目。推進情侶路南段主輔線、斗門環城西路等一批城市干道改擴建工程。

完善海港、空港和口岸功能。啟動珠海港總體規劃修編,新建一批大型碼頭泊位,完成九洲港、香洲港貨運碼包養意思頭功能搬遷工作。啟動珠海機場總規修編,促進航空口岸開放,加快建設第二跑道。建設桂山港澳碼頭,推進珠澳跨境工業區專用口岸增加附屬功能、拱北口岸聯檢包養網樓二層通關大廳、萬山港口岸新聯檢樓建設。

(四)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實行城市總體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生態包養網文明建設規劃等多規融合、緊密銜接,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管理,堅守城市開發邊界,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加快完善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優化城鎮布局和形態。推進西部生態新城、平沙新城、航空新城、富山產業新城、唐家科教新城、珠海北站 TOD的開發建設。加快建設市民文化廣場,動工建設世邦國際商貿中心、梅溪商業綜合體等項目,開展“三溪”搬遷安置區建設,推進香洲漁港、洪灣新漁港、城市之心、九洲商貿中心改造建設和拱北口岸地區綜合開發項目。推進城中舊村改造。啟動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和環境提升 , 深入開展市容市貌專項整治和“雙限治亂”, 提高城市綜合治理水平。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登記制度,分類有序地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完善積分入戶制度,逐步解決長期進城農民工及其家屬落戶問題。完善基包養網心得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包養意思健全異地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社保等配套政策,加快推動包養女人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創建珠海特色幸福村居。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農業經營方式創新。加強村居發展規劃,提高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壯大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搞好農村環境綜合治理,促進村居凈化、綠化、美化、亮化,爭取兩年完成 209個村居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快完成斗門北部四小聯圍海堤加固達標工程和農村水利設施建設。突出抓好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工作,完善文化、體育、醫療、交通等公共服務設施。

加快智慧城市建設。 完成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創建年度任務。 推進 4G 網絡建設和服務推廣、 光纖入戶、 WiFi熱點覆蓋,建設云計算中心。完善智能交通信息基礎設施,抓好車聯網、電子口岸等平臺建設。提高產業創新發展的智慧支撐能力,推進公共創新、社會信用服務、智慧園區和旅游綜合服務等智慧項目建設。優化城市智能管理,完善以市民卡、市民網頁、網上辦事大廳、 12345城市服務熱線為核心的智慧珠海綜合服務體系, 加快建設“數字城管”、食品藥品安全監控、應急指揮調度等智慧項目。推進社會服務智慧化,完善 智慧醫療、智慧社區等公共服務智慧平臺。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守生態底線,保護珠海良好生態優勢,實現美麗與發展共贏,讓廣大市民永遠呼吸到新鮮空氣、享受青山綠水。大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生態市,打贏“雙創”硬仗。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公布實施生態控制線。建設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啟動鳳凰山森林公園、淇澳紅樹林濕地公園、橫琴濱海濕地公園等項目,新建碳匯林 2萬畝、生態景觀林帶 50公里。推進城市綠化景觀檔次提升工程,基本完成裸露包養軟體山體整治復綠工作。推進廣東 1號綠道珠海延長段建設,新增綠道 55公里。 開展建筑樓宇低碳節能改造, 制定綠色樓宇建筑標準在橫琴試行。采取更有力有效的措施防污治污,加快推進全市污水管網投融資建設,開工建設前山污水處理廠新建一期,建成華新生活垃圾處理生態環保工廠,抓緊建設中信生態環保產業園首期、海島污水處理系統、城區污泥無害化集中處置中心等項目。進一步完善城市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大力推進前山河流域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加快淘汰“黃標車”,建成機動車排氣污染監控和防治工程。推進公交電動化,試行微公交運營,完善慢行系包養網評價統,建成自行車主干道體系,建設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二期工程。

(五)促進區域協同發展。

深化珠港澳更緊密合作。全面落實粵港、粵澳合作框架協議和 CEPA補充協議,突出服務業和城市功能銜接,加強 珠港澳旅游、會展、金融、物流、商務服包養網單次務、文化創意、口岸和社會民生等領域合作,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完善珠港合作機制,成立珠港合作專責小組。深化珠港機場合作,擴大為粵港澳珠四方合作機制。推進粵澳新通道和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口岸交通樞紐建設,探索“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開展珠澳城軌對接首期工程。擴大建設粵澳合作產業園,承接更多優秀項目和投資落戶。推動珠澳跨境工業區向珠澳跨境合作區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珠中江經濟圈建設。實施珠三角五個一體化規劃和珠中江合作計劃, 扎實推進 29個年度重點合作項目。加快區域高速公路骨干網和連接線、市際快速通道、跨界公路等項目建設。探索共建產業一體化服務體系新模式,發布第二批珠中江共性技術與服務平臺列表。完善區域環境管理一體化機制,共建珠中江優質生態環境。推進飲水聯網工作,促進水資源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加強醫療衛生、社會保險、文化教育、社會治安等方面合作,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對接。

支持對口幫扶地區加快發展。扎實推進對口涼山州扶貧協作項目,繼續支援重慶市巫山縣發展,深入開展幫扶陽江、茂名“雙到”工作,加快珠海(陽江)產業轉移園建設,抓好市內新一輪扶貧開發和革命包養網車馬費老區村建設,完成省下達的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任務。

(六)大力推動改革創新。

探索對接國際化自由貿易規則。加快適應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相關規則,推進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鞏固商事制度改革成果,完善市場準入、運行、監管、退出制度,繼續探索和創新強化事中、事后監管的措施。啟動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快研究制定港澳投資準入的特別管理措施,率先基本實現珠港澳投資便利化。消除各種隱性壁壘,落實“非禁即入”投資政策,制定市屬項目公共資源競爭性配置操作細則,研究各類企業平等進入特許經營領域的方法,支持企業資本資金進入交通能源、社會民生、公共事業等領域。加快完善社會信用和市場監管兩大體系。

深化財政金融體制改革。進一步改進預算管理,建立全口徑編報體系。 合理界定市、區事權,優化收入劃分格局 ,合理配置支出責任。完善轉移支付體系,擴大財政資金競爭性分配改革的范圍和領域。 建立重點稅源企業遷移和企業包養網總分機構匯總納稅涉及的稅收利益分配機制,調整出口退稅負擔機制,落實結構性減稅和收費減免政策,繼續實施好“營改增”工作。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開展政府投資項目公示試點。推廣 農村財務監管平臺建設試點工作, 成立農村養老基金互助社。發展股權投資、融資租賃、保理等新興金融業態,支持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探索設立小貸公司調劑中心和融資性擔保再擔保公司,鼓勵設立社區金融服務點。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推進水電氣等價格改革。

加快國資國企改革創新。優化國有經濟布局,提升國有資產配置效率,大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有企業和國有企業集團,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和包養網影響力。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創新,推動競爭性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推進公益性國有企業特許經營權改革。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管理公司。推進政府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設立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創新基金。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探索建立國有企業職業經理人制度。完善國有企業管理人員激勵約束機制。

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先行先試。制定社會建設規劃綱要,加快創建全省社會建設法制化示范市。探索社區管理與服務新模式,推進城鄉社區綜合服務、村居民主自治向縱深發展,開展創建校園社區和企業社區試點工作。深化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加大社會組織培育力度,強化社會組織能力建設。出臺社會工作者登記管理辦法,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整合優化政府機構,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放、轉”一批審批事項,嚴格控制新設審批事項,公布包養網保留的審批事項目錄,實行動態管理和在線監控。試行政府部門權力清單。繼續推進經濟社會管理權限下放,加快實現管理重心下移基層。理順食品藥品監管體系,深化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繼續推進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試點。推進行政復議工作機制改革,探索行政復議網上辦理模式。構建市、區、鎮(街)、村(居)四級政務服務體系,拓展 12345熱線平臺服務功能,加強電子政務、政府網站建設,推進政務公開,提升行政透明度和便民服務效能。強化法治思維,健全決策機制和程序,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專家咨詢、社會公示和公開聽證制度,提高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的水平。認真落實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和決定,執行重大事項報告制度,主動接受人大監督。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促進“轉作風、提效能”。加強財政預算全口徑監督,公開“三公”經費預算決算。加強審計與監察工作。積極預防腐敗,嚴厲查處違法違紀案件,營造廉潔從政環境。

(七)著力改善和保障民生。

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堅持保障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切實做好民生工作,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民生,讓全市人民的好日子越過越紅火。今年全市公共財政預算九項包養網心得民生支出安排 134.5億元,占支出總額的 58.2%,按可比口徑計算,增長 14.7%。

繁榮發展文體事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一院兩館”和基層文體設施建設。支持轉制文化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扶持文化企業發展,推動文藝精品創作生產。辦好國際馬拉松、沙灘音樂節、公共藝術城市空間站等文體旅游活動。 推進文包養金額體惠民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加強歷史文化資源挖掘和保護利用,深入創建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積極創建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深入實施“強師工程” 。調整中小學免費教育政策,提高公用經費補助標準。發展公益普惠性學前教育,推進新一批鎮中心幼兒園建設。加快推進斗門特殊教育學校、市技工學校、格力職業學院、 UIC新校區等項目。抓好首批“粵教云”試點學校建設。組建職業教育集團。出臺促進高等教育科學發展意見。加強校園和校車安全管理,創建“平安校園”。

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加快創建健康城市。成立市醫管中心,推進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資本開辦醫療機構、參與公立醫院改制重組,逐步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加快醫療衛生設施建設,建包養成市人民醫院北區、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項目,推進市婦幼保健院舊區改造,加快市包養金額慢性病防治中心、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等項目前期工作。優化醫療資源包養網配置,加強西部地區和海島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基本完成區域醫療信息化項目。推動控煙立法。

促進更高質量穩定就業。落實促進就業各項政策,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扎實做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城鎮就業困難人員、農村勞動力等各類群體就業再就業工作。強化創業和技能培訓,引導勞動力適應和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提升基層就業服務能力,完善基層勞動爭議調解組織,探索企業職工欠薪保障制度和工傷預防長效機制,加快 創建和諧勞動關系示范市。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擴大城鄉居民養老和醫療保險覆蓋面。完善基本醫療和生育保險制度,改革醫療保險支付制度,健全醫療保險與醫療救助即時結算制度。推進社會保險基金社會監督試點工作。健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完善養老福利設施,推廣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支持慈善事業發展,弘揚慈善感恩文化。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和公平就業體系。

努力解決好住房問題。 健全以公共租賃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規范保障性住房建設、審核、分配和管理。嚴守保障性住房儲備用地不被擠占挪用。加快建設唐家人才公寓、南屏沁包養價格園等 保障房 項目。保持住房合理增長需求, 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構建平安和諧珠海。 加快創建全國安全發展示范市,完善“一體系三平臺”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強化“一崗雙責”和重點地區、行業和企業的安全監管責任,深入開展消防安全隱患整治,持續提升安全生產水包養平。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扎實推進“項目創安”工程建設,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嚴密防范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創新群眾工作方法,深入解決信訪維穩問題。推進“六五”普法,加強人民調解、法律援助和社區矯正工作。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包養,加強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建設,建設人口均衡型社會示范市。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